聯合國警告數位差距,提醒了我現在的生活對網路的依賴有多深,也剛好提醒了我今天對於FinTech的一些討論。
滙豐以及一幫英國銀行被要求在2018-19前完成消金業務分拆並成立新公司,BBC專文還提到這算是2008-09金融海嘯的影響遺跡。回顧歷史,銀行業務的綜合經營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討論的高峰,台灣也在2001年出台「金控」的模式,某種程度就是回應歐美在科技業大幅發展之下多元融資的需求。
最近關於稀缺性造成的行為學影響有些熱度,昨天我在家樂福買東西時碰到某些有趣的消費者行為與此相符,剛好可以探討關於台灣人貪小便宜個性的另一面觀點。
在金融研訓院聽取關於新的洗錢規範的講座,深深覺得果然對本國銀行才是「新」,好在我有外商的潛移默化(精神轟炸),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舊觀念了。
我們常用溫水煮青蛙來描述跟不上發展腳步被自然淘汰的人或產業,最近轉職後看了越多,再回頭,就發現我若繼續待在保守的銀行,新科技的浪潮簡直就會像熱油炸青蛙了,每晚一步都是十萬火急的落後。
記得我第一次去光華商場買數位相機,店員給我了個fancy的名詞叫「數位變焦」,原先覺得很厲害但後來才發現只是放大縮小罷了--十多年過去其實純數位仍然無法取代光學,手機再薄相機的模組還是仰賴光學鏡片。
機器人真要能取代人腦應當要可以執行像AlphaGo般的資料庫學習。但真要能夠取代人力(腦力+勞力),我也認為需要再30年;從我剛完成的一個機器人閱讀表格專案(OCR+ICR),我的心得是: